很多人都知道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,但茶化石与之截然不同。虽然名字中有“化石”二字,但其实茶化石是一种普洱熟茶,只是由于外形呈不规则的颗粒状,很像小化石,所以被取名为“茶化石”,又称为碎银子。你知道茶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吗?下面顺茶网就来揭秘一下茶化石怎么形成的。
一、茶化石的制作工艺
1、诞生时间:2013年,最早的茶化石称为“珍珠茶头”。
2、产地:来自于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区。
3、原材料:选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区的大叶种古茶树。
4、主要工序:采摘大叶种古树春料+手工锅炒杀青+揉捻晒青+挑选筛选+轻度发酵+定型成熟发酵(二次发酵)+除异味发酵+二次挑选+打磨+除尘+干燥+精拣。
通过机压成型,使茶叶中的各种内含物质充分的分泌释放出来,这些内含物质中,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果胶物质。随着茶叶的二次发酵,果胶物质会不断的收缩,导致成型后的茶叶越来越紧,最终导致茶叶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,形成了如石般坚硬的“致密体”。在果胶物质不断的收缩作用下,茶叶中的其他各种有效物质,也会被更好的保留下来。
二、关键点“果胶收缩”原理
茶化石制作的关键工序是二次发酵,而关键工序中的关键点则是:因茶叶中的果胶物质在发酵过程中的不断收缩,使成型后的茶叶越来越紧,最终导致茶叶内部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,形成了坚硬如石的“致密体”。
因茶化石的“紧结如石”的致密结构,在冲泡时不会像普通条状散茶那样,内含物质很快就全部释放出来,而是随着冲泡的延续,如涓涓细流般缓慢的释放出来,从而体现出其“缓释耐泡”的特点。
三、介于散茶与饼砖沱的品种
传统熟茶发酵出来是散状,为了便于保存、方便运输、等原因往往要紧压成饼砖沱状。茶化石则完全不需要,因其已经成型为颗粒状,属于散茶与饼砖沱之间的一个品种。
1、老茶头属于自然沱
老茶头是指在发酵工艺过程中,因沉淀了大量的果胶物质,相互黏连在一起结成的块状体,用手工很难将它们分开来,因此就专门挑拣出来的那些块茶。因此,老茶头是发酵工艺过程中,自然产生的块状边角料,是果胶物质含量较高的熟茶。
2、茶化石属于技术沱
茶化石有时又被称为二代“老茶头”,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普洱熟茶。茶化石是通过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普洱熟茶,利用“果胶收缩”原理,通过二次发酵核心技术,让茶叶中的果胶物质不断的收缩,使成型后的茶叶越来越紧,最终导致茶叶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,形成了坚硬如石的“致密体”。茶化石的问世,能够量产量化,很好的解决了老茶头不能量产的问题。
四、茶化石与老茶头的工艺区别
茶化石:采用二次发酵工艺。第一次发酵:使其各种内含物质充分的分泌释放出来,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果胶物质。第二次发酵:机压成型二次发酵的过程中,果胶物质会逐渐收缩,使成型后的茶叶越来越紧,最终导致茶叶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,形成了坚硬如石的“致密体”。而老茶头采用传统的普洱熟茶的“渥堆发酵”。
五、茶化石的冲泡方法
1、取茶。茶化石是小茶块,体积小,近乎颗粒,所以不用任何撬茶工具,用茶匙取适量的茶放入盖碗中即可。
2、称茶。8~12克干茶量,足以3~4人品饮,同时又能泡出茶的甜醇鲜爽的滋味来。如果拿不准克数,可以用电子称,便于控制好量。
3、温杯洁具。有三个目的,一是洁具;二是提温;三是热茶汤入冷杯盏,避免因温差影响口感。
4、投茶。用茶匙取适量的茶放入盖碗中即可。
5、浸润泡。用至少95度以上的沸水醒茶,注意茶化石的醒茶与其它茶有所不同,讲究"慢中有快"。所谓"慢"是指在洗茶时,茶汤要在盖碗中停留5、6秒左右,再把它倒出。"快"是指在洗完茶时,到了品饮的茶汤,此时,出汤就应该稍快,不然在盖碗中呆久了,影响口感。
6、冲泡。水温高,注水平缓,出汤快,是泡好茶化石的关键!从浸润泡开始,注水要轻柔,可以定点注水,还可以围绕盖碗旋一圈注水,水流要平稳,3~5秒左右出汤,分杯。
7、请君品饮。茶化石汤色晶莹透亮,如红宝石,陈香醇厚,糯感强。记住茶化石是十分耐泡的,能够泡20泡以上。即使泡到15泡,茶汤口感依然香甜,茶香绵延。当味道淡了,茶化石也是可以煮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