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禅一味”意思是说品茶就像参禅,是一个佛学的典故。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——“吃茶去”。

唐朝有两个和尚,千里迢迢来到赵州观音院,拜从谂老和尚为师。见面后老和尚问到:“上座曾到此间否?”(注:上座,佛教语。一寺之长,“三纲“之首。多由朝廷任命年高德劭者担任。)

来客回答:“不曾到。”

从谂上师云:“吃茶去!”

又问另外一人:“曾到此间否?”

另外一人回答:“曾到。”

从谂上师云:“吃茶去!”

院主问:“和尚!不曾到,教伊吃茶去,即且置,曾到,为什么教伊吃茶去?”

从谂上师云:“院主。”院主应诺。

从谂上师云:“吃茶去!”

禅师三称“吃茶去”,强调的是佛家要求“自悟”的禅机。

一般认为,这段故事蕴含的真谛就是禅心。何谓禅心?按佛教的解释:“平常心是。是心平等,无凡无圣;是心无往,无执无著;是心慈悲,无亲无疏;是心智慧,无辨无别。”

意思是任何人之间,没有圣贤之分,没有亲疏之别,没有愚智之异,没有过分营求之举,人人平等,这就是平常心,就是“禅心”。

相传,当年禅宗初祖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,已历九年仍未破壁。有一天,达摩祖师竟然沉沉睡去了。他醒来后,十分悔恨,割下自己的眼睑扔在地上。

没想到,扔在地上的眼睑竟然长成了一株茶树。达摩祖师摘取茶叶之后,以热水冲饮,从而消除了睡意,面壁十年后,终成正果,创立禅宗。

传说自然不可尽信,但传说中的细节,却暗示了茶与禅之间的关系。

唐宋之际,禅宗兴起,尤其是到了中唐以后,出家僧人入山参悟,打坐入定是必修的功课。而出家人多遵循“过午不食”的戒律,日日早期参禅,打坐入定之时,难免如传说中所暗示的那样,会有困意。

而在中唐以后,茶作为一种特别的饮料,僧人在饮用之后,神清气爽,因此,受到越来越多出家、在家修行之人的喜爱。而饮茶本身并不违犯戒律,因此,茶就逐渐成为禅宗僧人生活必备的物件之一。

唐代著名的赵州禅师,驻锡河北柏林禅寺时,以“吃茶去”的公案度化迷津之人无数,可见在中晚唐时期,茶已经成为禅僧们生活、修行的一部分了。

而中土禅僧们为修行而饮用的茶,在南宋前后,经由赴宋参学的日本僧人带回东瀛,并在日本发展处仪式繁复、意蕴丰厚的茶道来。而改革开放之后,茶道又传回中国,便成了今天重新兴起的一项高雅的活动了。